这个即将去世的男人叫比德,人们则更愿意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可敬的”或者“圣”字。他曾经写过一本《英吉利教会史》,并因此获得了“英国历史之父”的头衔。
现在,这个可敬的比德,英国历史的父亲要死了。他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比德最为珍视的遗产之一是一点点香料,香料里,有一点点蔗糖。他郑重地把这些糖和香料,赠送给自己的教友。
听起来有些奇怪。如果有人拿着一小包五香粉和白糖给你,说,“这是我最珍贵的礼物”,估计你会觉得他一定是个吝啬鬼,甚至转头把他拉黑,朋友圈改为彼此不可见。但比德去世的时候是公元年,当时,那一点点白糖,像今天的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一样贵——如果你没吃过的话,也可以想象成,那一点蔗糖,相当于今天的顶级奢侈品。
现在的人大概很难想象,吃一点糖可能要倾家荡产是种什么情况了。此时,要感谢印度人发明了造糖技术,感谢阿拉伯人的传播,感谢欧洲那个叫哥伦布的发现了新大陆。黑暗的奴隶制度自然不值得肯定,但它也确实极大刺激了糖的生产与普及。这之后,糖终于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到今天,已近三百年。
这期间,我们也要感谢CCTV、MTV,以及各种TV、报刊媒体广告,现代制糖工业联合媒体广告宣传,我们终于进入一个糖制品泛滥的社会,随处、随时都有糖的存在。
吃的菜里,厨师会放糖提升菜的味道;喝的饮料,糖多得超出你的想象——一瓶普通橙汁,里面大概含有超过10块的方糖。你调剂生活吃的零食、点心,提神喝的咖啡,看电影时必备的爆米花,医生开给你的药品,孩子哭着要吃的冰激凌,某一些女士涂的口红……糖都是必备之物。
如果比德穿越来到当下,一定会觉得:这大概就是天堂的模样。
然而,对现代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甜蜜的陷阱……
当当当当!最新一期Vista看天下APP“号外”来了。这一次,我们给大家送上:《蛊惑人类三百年:糖!你好毒》。在最新的这期“号外”里,你会看到:
在英国,只有穷人才吃糖?
人类为何无法抵抗糖的诱惑?
戒糖就像戒掉空气
为糖“洗地”的那些人
全球围剿“肥宅可乐水”
为了保证你能安全吃上糖,国家操碎了心
1、在英国,只有穷人才吃糖?
在英国,把“出身”、“阶级”之类词汇挂在嘴边是一种粗鲁的行为,很容易冒犯周边的人,招来厌弃和反感。正因如此,尽管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有着贵族血统,毕业于名校伊顿公学,他在从政期间却对此有诸多避讳,为了打亲民牌甚至说私立学校的学费高到“不可理喻”,更是把自己的儿子送进普通的公立学校就读。(等他卸任后,又把儿子送到了贵族学校。)
然而,另一方面,英国人却用行为证实“阶级社会”的存在。喝什么茶,去哪里度假,操着怎样的口音,选择哪家超市购物,乃至饮食中摄入多少糖,都是一个英国人身份的体现。
高端超市Waitrose,一向是中产阶级乃至王室名流的最爱。这家英国唯一持有皇家授牌(RoyalWarrant)的超市里,有机肉类、蔬菜占据显眼位置,衣着考究的消费者推着的购物车里,往往是不含糖的全麦面包、新鲜蔬果、无糖豆奶或脱脂牛奶——结算时,满满一车东西往往要上百镑(镑约合人民币元)。
在廉价超市Poundland(俗称“一镑店”,顾名思义,多数商品都只要一英镑,约合人民币8.6元),货架上堆满包装鲜艳的饼干、巧克力和碳酸饮料;撒着巧克力碎的奶油蛋糕一盒四个,不过一镑。同样是一辆满载的购物车,里面的商品可能只需20镑(约合人民币.6元),却足以为一个成年人供应一周所需要的能量。
在英国,“只有穷人才吃糖”这一说法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低收入人群和家庭确实更偏好高糖和高碳水的食物。对他们来说,用尽可能少的钱获得饱腹感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别无选择”。
……
以上为内容节选,阅读全文请长按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