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一直探索中

开始喝茶的时间要比喝咖啡早几年——大学睡在下铺兄弟家里有茶叶店,嗯,他那个铁观音口感真好!毕业后有那么几年不喝茶,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差不多口感的。

读研究生时开始冲咖啡喝,那种袋装雀巢速溶。苏果和大润发互掐的时候经常会打折,趁势买一大盒有赚到的感觉。南京的冬天还是比较湿冷的;冲一包咖啡,喝的浑身上下暖洋洋的...很快,就有了喝完咖啡眯一会儿的习惯。

第一份工作,办公室提供咖啡——一瓶速溶咖啡,一瓶植物粉末,一盒方糖。慢慢的总结出来,一勺咖啡三勺粉末,口感相当柔和。被文员发现总是批评两句:这叫浪费!!

海外常驻。有次客户经理买了一个胶囊机送客户,人家不要。于是,也有机会喝espresso了。也理解客户为啥不要了,胶囊在非洲卖得贼贵!

不过还是把一度到十度的胶囊尝了多遍,喜欢最浓的那款黑色。加水掺成一大杯,丝毫不淡:)

再回国,有次下午开会,用保温杯冲了两袋速溶咖啡,没喝完。第二天洗杯子发现保温杯壁变得干干净净。网上查到一种说法,细小的咖啡颗粒有种类似活性炭的吸附功能,甚至有可能吸附肠道的油脂。于是,越来越频繁的喝咖啡。

约人见面、等飞机、等高铁...有那么几个月,甚至觉得端着咖啡走进高铁车厢,这次出差才是完美的。

常喝的是热美式。

对咖啡依然没有研究,曾经点过“星冰乐不加冰”,咖啡店的小伙子呆呆的看着我。

如果不是疫情,说不定一直会点着热美式,因为慢慢的那种酸味感觉还挺不错的。

这几个月在家守着一台半手工的意式咖啡机。咖啡粉快见底的时候,觉察到那层泡沫还真不错。

前几天朋友约在星巴克见面,喝完一杯美式回家睡了一小时。淡,没味……

抽空学习几个名词:萃取,压力,油脂...

原来还是有些花头的。

曾经那么执着热美式,以为会是很久很久的口味;就这么换掉了。

改变不需要多难!

习惯的,也未必是最合适的。静心再探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