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小时候的味道最难忘,那是妈妈的味道。
中秋了,月饼必不可少,记忆中最好吃的是五仁月饼。
五仁月饼,至少有五种以上的配料,如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桃仁等。此外,还有红的、蓝的、绿的丝线,还有小块的冰糖。
月饼纯手工制作,皮薄馅厚,用线拴着,很是结实。咬一口,满口生香,入口回甘。在物质清贫的年代,五仁月饼只有在中秋这天才能吃到。
月圆之夜,切成小块,端到桌子上,很快,就一扫而空。无疑,它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
与五仁月饼同年代的美食是冰糖,也是小孩子的最爱。那时候,糖很少,成块的方糖更是没有,只有成袋成袋的白砂糖、红砂糖。
两袋糖,是拜年时的必备礼物,也是日常孝敬老人、看望病人最好的礼品。
小时候,过年前,家里会批发几十斤散糖,买上小口袋,回来自己灌装,称量,确保每袋一斤左右。
最后一道工序是封口,把钢锯齿放在蜡烛上烤热,烙的力度要刚刚好,否则袋子就烙破了,或者没有烙紧。
然后,这几十袋糖便开始了大旅行。
那时候,拜年习惯送两袋糖,回年还是两袋糖。如果是回晚辈,可以只回一袋。这样,作为长辈的,往往会剩下几袋糖。这就是过年的收到的心意了。
糖很金贵。平时,舍不得吃,要放到来客人时,做一个糖水荷包蛋待客。或者,有人坐月子,送上几包红糖作礼物。
比冰糖更早的美食是糖精。大凡吃过糖精的人,都经历过艰苦年代的人。现在很多人,别说吃过,就是听都没有听过。
糖精只有芝麻大小,含一小粒就甜的腻人,必须用水化开了喝。一杯糖精水,大概和现在一杯果汁是一个地位。
插秧的时候、割稻的时候,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往往会有亲戚、邻居帮忙。这个时候,主人家会从深井里打上来一桶水,然后往透心凉的井水里洒糖精。糖精化之后,就是解渴的最好礼品。
一桶井水,加上几粒糖精,待客的礼仪和珍贵的心意都在其中了。
孩子见了,都要馋得流口水。
那时候,茶叶是少有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一些老茶叶片待客。
如今说来,这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别说几块钱一斤的糖司空见惯,几百块一斤的蜂蜜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现在拜年,拿的是烟酒、牛奶,开的是小汽车,两三天都转完了。不像小时候,骑自行车,要拜到初七八,甚至是十五。路途远,走得慢,自然要每家吃饭。一年一道的拜年,成为维系中国人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如今,四海为家,团聚渐少。年味大不如前。月饼的味道更是大不如前。
当下,莲蓉、蛋黄、腊肉、火腿、海鲜等月饼,名目众多,装饰豪华,价格不菲。但每一次,只能吃得下一点点,多了就再也吃不下了,更找不到小时候吃五仁月饼的滋味了。
月饼,失去了一种仪式,一种象征,逐渐成了一种回忆,一种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