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记叙文。
一、以小见大,立意深刻。这道作文题意在揭示自我从生活中悟出的经验、教训或道理,因而动笔前要好好过滤自己的经历,然后从中选取“小”的素材从而揭示出“大”的主题来。我们要从生活的小事中真正明白“如此”之意:有时退,就是进;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日常小事里有生命的大喜悦;理解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痛苦也是生命的养料;三分钟的热度会让我们的青春荒废;要苦干,更要巧干;爱是最好的老师;青春的弯路必不可少;只有认清生活,然后才能爱它;叛逆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从小事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使得文章立意深刻而高远,让人念念不忘。
二、化直为曲,构思精巧。写此文,一定要注意“如此”之前的修饰语“原来”,预示领悟的过程历经波折。因此,行文一定要化直为曲,写出波澜,使得文章具有故事性,扣人心弦。我们不妨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巧设波澜,引人入胜。其行文思路如下:不以为然—将信将疑—深信不疑或是从不相信—疑虑重重—完全相信。为了增强文章的曲折性,还可巧设悬念、妙用插叙、运用对比与误会等方式,使得文章波澜横生,动人心魄。
原来如此
(方糖文学社七年级邱檬)
八月的骄阳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桌上一张张的作业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一日又一日的枯燥平淡,让我的心再无法平静,直到那次与你相遇,我才明白:原来如此。
忙里偷闲,我和爸妈来到了这古色古香的小镇,生活的烟火气息与自在悠然的惬意,在小镇人们的身上完美诠释。
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着几朵白云;塘边树木的倒影映在澄碧的池水里;岸边,三两个洗衣服的妇人闲扯家长里短……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一座慢生活的小镇,显得那样格格不入。
踩着石阶向前走,越来越多的小镇人让我大开眼界:屋边嬉戏的孩子、在竹椅上小憩的老伯伯、路边吆喝的小贩等,我看到了小镇人的轻松舒适。
一声清脆响亮的民歌打断了我的思绪,在氤氲的自然芬芳的空气中,我循声向前望去。缓缓的水波送来了嘹亮的歌声,船夫站在船头上,撑着小船儿,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他的独特。
心中的急躁和生活的枯燥渐渐被这小镇的惬意抹去。
第二天清晨,踏着晨露,我又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镇。老人们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年轻人也早早地爬起来,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早点摊飘来阵阵令人陶醉的味道。这是多么美好的早晨,我在这个早上闻到了小镇浓浓的烟火气息!
回想起前几天自己的浮躁,我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原来,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如此快节奏,也不是只有快节奏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或许静下心来,体会慢节奏的生活,就可以和美好不期而遇。
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点评:放慢脚步,学会慢节奏的生活,你依旧可以幸福快乐。习作语言流畅,描摹细致,画面感强,中心突出。结尾“原来,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如此快节奏,也不是只有快节奏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有画龙点睛之感。
原来如此
(方糖文学社七年级朱梦瑶)
一棵槐花树下,一张藤椅,几张宣纸,一老一小,在沁人心脾的香气中,握着毛笔,让墨水划过纸面,在花香中渗入一丝墨汁的奇香。
金风的气息在空气中微微润湿,那门前的槐花树随风带走一丝香,落下几瓣花瓣,鸟儿在天空中留下淡淡的痕迹,便张开翅,高傲地飞走了……
一位老人缓缓拿起笔,在砚台细细刮去墨。一切准备好,提笔,挥墨,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柔软微硬的纸面上写下了几个秀气大方的字,那纸还留着未干墨汁的香,墨香与纸香缠绕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字画。我趴在桌边,如口渴的人吮吸书法的要点。迫不及待,我兴奋又小心地拿起毛笔,微微颤抖的手写下弯曲而小的字。爷爷的大手握住了我紧张的小手:“来,我教你。”在大手的把持下,小手不再发抖,笔下的字也越加秀气,练了一张又一张,太阳由东去了西,山的那边一片红橙,阳光最后映照在湖边的芦苇上,黄昏的天空飞过了一群大雁,为这黄昏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时间已去,心中那丝不耐烦开始旺起来。我无心一笔一画地去写完每一笔,我挣脱爷爷的手,自己独自练习。我并不像老人家那么沉得住气,以为自己的书法可以达到挥笔大写了。我也学爷爷大挥一横,但却不是如爷爷那一般坚定有力,而是软趴趴的一条曲线。我不服气,又练了几张纸,但都不成样子,我愈发着急。此时,爷爷端来一杯茶,我牛饮了一口,苦涩霎时在口中弥漫,爷爷慢悠悠道:“喝茶要品,牛饮只会苦涩,你试试轻抿一口。”我依言做了,轻轻抿了一小口,细细品味它,果然,不一会儿,一种清甜的茶叶香覆盖了原先的苦涩。爷爷在一旁道:“做事也如品茶,不能过于着急,要有耐心,去细细品味它。”
爷爷的那句话,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过于着急,要有耐心,细细体会。我想到了自己也曾因性急而错过了成功。我重新拿起笔,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完成那幅字画。太阳,落山了。
当你静下心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老一小,一支毛笔,几张纸,原来如此。
点评: 习作叙写了爷爷教作者练字的经历,并把练字与饮茶二者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从中认识到“做事要慢慢来”的道理。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原来如此
(方糖文学社七年级陶雨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外公的收音机里又在循环播放着那几首红歌。外公不会用智能手机,每天早上送我上学时总要拿着个收音机,把声音开到最大,一边骑车一边听,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好像唱歌是他的职责,送我是他的爱好。
这不,终于到了冬天,我“全副武装”,又是戴头盔,又是裹衣服,心里暗喜:这下没人认得出是我外公在唱歌了吧?一边想,我一边上了车。前一段路还好,都是一些不认识的人朝我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可没想到,到了学校那边,事情发生了转折。
在红绿灯口,我透着头盔灰色的塑料片看向人潮,惊奇地发现周围一大片都是我认识的人。虽说有准备,但还是下意识地一惊。耳闻着外公的歌声越来越大,常年抽烟使他的声音低沉浑厚,人们的目光也不断转移了过来。我紧张极了,脸红得发烫,恨不得把头埋进衣服里,急促的呼吸使头盔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可该来的总要来,我最好的朋友看到了我,并欢喜的向我挥手:“陶!“我尴尬地抬起头,朝她挥了挥手。结果,可想而知,那天班里的同学几乎都知道了我的外公爱唱歌这件事。
当晚放学,我埋怨外公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刚要朝他发火,才发现邻居退伍的丁爷爷从南京回来了。我只好把火又藏进肚子里。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谈天下政治,谈历史,谈兴亡。饮至半酣,丁爷爷从行李箱中拿出他那身旧军装,穿在身上向外公炫耀。上面的勋章叮当作响,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无限光泽。外公羡慕地说:“早知道当年就去当兵了,现在天天都在后悔哟!”
听了这话,我顿悟。外公并不是想要消除在送我上学路上的寂寞,而是守着一份多年来的梦想与情怀。遗憾的是,那个悲伤的时代没有赐予他如此神圣的使命,让他后悔莫及。
此后不管是外公送我上学还是去钓鱼,或是其他什么的,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也许他唱的歌不是最好听的,但他感染了我,让我牢记屈辱和使命,用最简朴、明快的方式传递了他对祖国浓浓的情感和一个中华儿女责任与担当。
点评: 一位老人的家国情怀,一位老人的责任与担当,在作者笔下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选材新,角度巧,过渡自然,情感真挚,中心突出。
原来如此
(方糖文学社七年级肖雅雯)
“吃核桃了没?”
这句话已经听了百八十遍了,不仅耳朵上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而且只要妈妈一开口,我就会下意识地说“吃了,吃了。”
那是从六年级的时候开始的,妈妈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歪门旁道“,说六年级孩子智力不够用,到了初中,脑容量会被九门之多的课程压缩,所以,要吃核桃,补充营养,扩大脑容量。我不以为然,这是什么奇怪的理论,但妈妈深信不疑。于是,家里的茶几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核桃,脆皮核桃、薄皮核桃、焦糖核桃……我只要一看见核桃,就想干呕。
核桃,形如脑子,外有一层黄褐色的皮,味苦微涩。我每次吃它的时候就感觉怪怪的,嚼碎的核桃像是一条蠕虫在嘴里蠕动着,更是恶心至极,怎么也咽不下去。每次吃完,苦涩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就算吃糖也“无力回天”。我告诉过妈妈,可妈妈却不以为意,“让你吃是为你好。吃吧,不会中毒的。”我失望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拿妈妈的手机上网查资料,刚一打开浏览器,搜索框里全搜的:“核桃怎样吃更营养”、“核桃怎样吃不会有苦涩味”……我顿时湿润了眼眶,想去找妈妈问问的,可她不在房间,还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手上拿着一张纸,她一边看着一边照着做。“核桃去皮”,妈妈念叨着。我看着她用镊子极细心地把皮一块一块从核桃上撕下来,就这样核桃苦涩的外衣便被妈妈脱了下来,露出内部奶白色的果肉。“下一步,熬糖浆,撒黑芝麻”,说完,妈妈就熬起了糖浆,等糖浆熬出来的时候,把去皮的核桃包裹上一层,再撒上芝麻……等成品做出来的时候,我看见核桃黑不溜秋的,炸得好像有点焦了,妈妈拿了一块尝了一下,又立刻吐了出来。“哎……又失败了”,妈妈不满地抱怨。
我看着妈妈,心里有万千言语想说,却又说不出口。那句“让你吃是为你好”再次在心中响起。原来如此,我终是明白了所有。
点评:习作叙写作者的妈妈为了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不遗余力的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入微,人物的感受真实自然,结尾点题水到渠成。
原来如此
(方糖文学社七年级詹沈佳)
从十四层楼向下望去,又抬头望着那片曾经属于你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而自由,我不禁心里默念:“原来如此……”
命运让我们相逢,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市场上碰见了你。你,是那么的引人注目,蓝宝石般的眼睛,绿色般高贵的羽毛,再带点儿淡黄,好似那古代“富贵大家”出生的“公子”。我蹲下来,望着你,你也望着我,眼睛里充满了渴望,“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我要飞呀却飞不高……”商贩的手机铃儿响了,你看到了我蹲在你的身旁,便堆着满脸笑容看着我,“怎么,小姑娘,想买了鸟儿来戏戏?这鸟唱歌好听着呢!”我望了望你,默默地将钱递给了商贩。
我,用手提着你,可是你似乎并不快乐,两眼望着湛蓝的天空,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却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回到家,我用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将你放在精致的笼子里,食盘倒满了美味的鸟食,小盆放了干净的水。可是你看向了我,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但最后你还是接受了我的“嗟来之食”。
九月,是我与你相处的第三周,你变了,不再是那么的倔强,安心地吃食、喝水,原先瘦弱的身子结实了一些,小肚子快要成了一面小鼓。可是你不扑翅,不啼叫,更不曾如卖鸟人说的会唱好听的歌,那双蓝宝石般的双眼,总是望向窗外的远方。
十月,和父母去南京游玩,想带你一起,父母不允许,只好将你寄托给了邻家的小妹妹。一周后我从南京回来,才知我走后,你不吃不喝,终是走了。看到了空空的笼子,我沉浸在失去你的痛楚之中。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我要飞呀飞,却飞呀飞不高……”那首熟悉的歌再次响起,我却猛然醒悟,你为何要离我而去,离开安逸的生活而去。原来如此,没有哪一个生命不需要自由。
点评: 一只鸟最终以死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这种独特的方式令作者心痛。文章语句生动优美,行文流畅,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中心突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