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枝曾是皇家贡品的消夏佳果,插上高科技之

又到了荔枝上市的季节。在中国古代,文人既对它的美味大加赞美,同时又为品尝它所付出的民生代价而扼腕叹息。这种原产中国、一旦离枝就快速变质的亚热带水果,在两千多年前是珍贵的皇家贡品。而今,插上高科技之翅的它,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享受到的消夏佳果。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1

夏令佳果生南国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明代文臣之宗丘濬的一首《咏荔枝》,赞叹家乡海南的这种佳果,虽然生长地距文化政治中心千里之外,却从未脱离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视野。

荔枝原产中国,别名离枝,属于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并称为“南国四大果品”。作为亚热带果树的典型代表,荔枝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喜高温高湿,喜阳光,一旦遭遇低温或空气湿度过低,幼年荔枝树就会停止生长,开花期的荔枝授粉效率则会大大降低;花果期如遇大风降温或干热天气,轻则落花落果,重则枝叶颓败。上述种种习性,决定了它只能在南方种植。

荔枝的种植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18度至29度的范围内,在我国以广东省栽培最多,福建、广西、海南次之,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省也有少量栽培。

荔枝的对外传播之路缓慢,十七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之后传入印度;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中国商人传入美国夏威夷、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以色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移民传入澳大利亚。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荔枝主要种植于亚洲大部分地区与中南美洲、非洲的部分地区,世界上荔枝的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以及泰国,也都是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

回到中国来说,荔枝产地从来和北方无缘。作为南方贡品,荔枝很早就现于史料——《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尉陀即南越王赵佗(南越国又称南粤,主要为今岭南及越南以北地区),南越国在藩属汉高祖以后,曾以鲛鱼、荔枝为贡品进献,这是荔枝进入中原地区的最早文字记录。

到了汉武帝时期,进贡的干荔枝已经不能满足帝王对荔枝之蜜的渴望。平定南越之后,汉武帝曾令人在京都长安上林苑专门建了一个扶荔宫,试着在后宫栽培荔枝树,大费周折,还是以失败告终。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就曾记载了汉武帝一怒为荔枝,为吃荔枝劳民伤财的故事:

“荔枝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所以,荔枝是名副其实的南国之果,即使远隔千里,也没有人忘记它的存在。历代文人墨客吟唱荔枝之美,也免不了提到它身处南国的距离。唐朝文学家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专门创作一首《荔枝赋(并序)》,对荔枝的产地、形态、滋味、营养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南海郡出荔枝焉……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关于荔枝最有名的吟诵来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因为仕途不顺,被贬到岭南地区,却因此邂逅岭南风物荔枝,写下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最好荔枝“宣传词”《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

皇家专属“荔枝道”

苏轼在他的《荔枝叹》里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在他之前,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哀叹:“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既然荔枝不能被栽种于宫中,那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鲜荔枝送到宫里来。前有汉武帝为“快递”荔枝“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后有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其实从汉朝起直至清代,皇家专属的“荔枝道”一直存在。

由南往北运送鲜荔枝是一项艰难的工程。荔枝的外壳脆弱,非常容易散失水分;加上荔枝自身呼吸作用旺盛,体内的酶含量高——种种因素都导致这种水果一离开枝头就走向急速变质过程,以至于荔枝又有“离枝”的别名。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的解释来说就是:“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如何只争朝夕,让鲜荔枝跨越千里?清代吴应奎在《岭南荔枝谱》里曾做过“活体盆运”的推测,即“以廉根之荔栽于器中,由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耳。”这种推测基于清代进贡荔枝的方式。清宫进贡的荔枝主要来自福建省。每到荔枝季,福建总督或巡抚官署要从几百桶已挂上青果的荔枝树中精挑细选,那些根枝壮硕,挂果繁密的嘉木被装船,航运途中,果实自然成熟。但这一运输方式似乎效率低下,一过荔枝的生长界限水口(从福州向北水路二百里的地方),能存活的荔枝少之又少,即使果熟未落,味道也逊色了许多。

从清宫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的记载来看:“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交来荔枝二十个,随果品呈进,上览过恭进皇太后荔枝一个,差首领萧云鹏进讫,赐皇后、令贵妃、淑妃、庆妃……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直到乾隆二十五年,能成功运输到宫中的鲜荔枝仍然稀罕,即便皇后、皇太后,每次也只能分到一两个。

除了活体盆栽,有没有其他的运输保鲜之道?关于荔枝保鲜,古人有三种密封保鲜法:一是找粗壮的竹子,开一个小洞,把荔枝放进竹节里然后密封;二是“以蜡封荔枝蒂,浸于密水中”;三是用瓦罐密封,将荔枝放入瓦坛中密封,倒沉井中。而且,“密封保鲜”法过去可能和“活体盆栽”是搭配使用的:荔枝先是在大木盆里种植,快成熟时迅速摘下来,密封到竹筒里,让信使快马加鞭运到长安。

快递路线的选择也很重要。回到唐朝的荔枝道来说,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不是来自“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而是贵妃的家乡四川。毕竟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从岭南到长安,少说路途也有八千里,即使快马加鞭,行程也要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如此遥远的距离,等运到长安,荔枝早就烂了,所以苏轼曾说:“此时荔枝自涪州(今天的重庆市)致之,非岭南也。”涪州就在今天重庆一带。《唐国史补》中有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可以看出唐朝时蜀地也出产荔枝,和苏东坡所说的涪州正好相互印证。

3

变身寻常消夏果

轻捻起一颗由荔枝道运来的荔枝果,杨贵妃一定不会想到,多年后,珍贵的南国果品已成为北方百姓的夏季寻常时令水果。她一定更难以想象,荔枝甚至超越了“南国果”的标签,成为“中国果”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把荔枝带出南方,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荔枝的采摘季节在夏季,而南方夏季本就高温多雨,容易导致果实病害、加速腐烂,对于荔枝这种代谢旺盛、体内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水果来说尤为如此。也就是在10年前,因为无法解决保鲜冷藏问题,荔枝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变质的损失达到了总产量的20%以上。有时荔枝进入丰收季,在三四十天集中上市的过程无法被有效处理,反而陷入“果贱伤农”的困局。

问题的解决办法,用荔枝业的行话来说就是“提速降温”。“提速”顾名思义就是提高采摘效率、缩短物流时间、压缩转运环节,这其中电商平台、果农、物流公司一起协同运转。举例来说,西安的一位顾客晚上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荔枝,订单消息秒传至广东茂名的某个果园。订单当晚就和其他订单一起被整理,第二天一早果农直接去果园采摘。采摘下的荔枝果经过预冷后装入保鲜袋,坐上开往机场的冷藏车。下了飞机的荔枝享受的是落地配送服务,在运输到目的地之后,直接配送到客户手中——从枝头到餐桌,不过24小时,送货上门的荔枝比杨贵妃能尝到的还要新鲜得多。

而降温,是运用低温冷链技术延长荔枝的保鲜期。虽然荔枝离开枝头“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但在3℃至5℃的温度下,荔枝的保鲜期可以大大提高。依据品种不同,表现也不一样,但基本维持在25天至35天之间。降温,不单指物流和冷藏过程中的降温,而是从荔枝被摘下的那一刻,直到递交到千里之外的消费者手中,这全过程的冷链管理。冷链需要低温连续,其实是采收、预冷、包装、运输,售出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其中不能有一点疏漏,否则即使其他环节做得再精细,也不能真正实现冷链。预冷设施、冷库、冷藏车、低温货架和保鲜袋等相关装备的配合也是缺一不可,即使跨越千里,也不能因温度变化影响荔枝品质。

当然,冷链物流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这也赋予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喊全国人民吃荔枝”实现以后,荔枝这种美味的中国水果正在远销海外,要“喊世界人民来吃”。最初受制于荔枝的保鲜技术,海外荔枝市场主要为东南亚等地,而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占全国荔枝栽培面积50%的广东省就制定了一个关于荔枝的三年计划,预计到年,以荔为媒,把广东打造成为世界荔枝产业、研发、交易以及文化中心,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荔枝优势产业带。计划的实施路径包括加强高标准果园建设,拓展北美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与跨境电商、互联网平台交流增加荔枝出口合作机会,探索增加空运、中欧班列等运输途径,以及实现部分海外市场线上线下配送等项措施。

生鲜类农产品能否走出原产地,能走多远,与冷链物流技术息息相关。从古代的荔枝道运输,到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或许从荔枝这颗小小的中国水果身上,我们也能看出中国速度。

书里寻踪

荔枝酒

《本草纲目》里有记载

荔枝虽好,但一次不能多吃,又难以久存。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一旦被采摘离开枝头,荔枝的品质就一日不如一日,因此本名“离枝”,东汉时起才谐音“荔枝”。用《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里的说法是:“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枝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不过在美味面前,办法总比问题多。既然吃不完又不易保存,那不如趁早泡进酒里,慢慢品味余甘。《本草纲目》就记载:“用荔枝肉浸酒,并食之,痘疮不发。”荔枝酒的做法是选新鲜、完好的荔枝,经过清洗、沥干、剥皮、去核的处理工序,在酒中浸泡2个月左右。从荔枝成熟到泡酒的两个月,正好进入盛夏。荔枝的滋味就此延续,给炎炎夏日带来一丝轻甜。

从古至今,荔枝酒的“粉丝”有很多。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曾以荔枝酒沐浴。《广东新语》里说:“荔枝酒相传为酒中之圣贡也。”康熙年间杭州人陈枚辑刊的《凭山阁汇辑留青采珍集》里记载的“墨酒”就是荔枝酒。“墨酒”的做法是:“剥荔枝肉置酒瓮中,逾岁饮之,其色重碧,香味倍胜。”

作家郁达夫在《故国的秋》里曾拿荔枝酒与葡萄酒做比较,坦言:“莆田的荔枝酒,颜色深红带黑,味甘甜如西班牙的宝德红葡萄,虽则名贵,但我却终不喜欢。”

较真科普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三十颗就相当于15颗方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然关于荔枝美味的名句流传千年,虽然作者苏东坡关于“三百颗”的吟诵无疑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但要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不要说三百颗,三十颗都有点太多了。

每一百克荔枝的热量大概在71卡路里,热量水平在水果里中规中矩,但是要比含糖量的话,甜蜜的荔枝可是名副其实的高糖水果。荔枝的含糖量大约在14%,每颗荔枝的可食用部分大约为73%。用一道数学题来计算的话,一颗荔枝的重量大约是22克,三十颗的话就是克,可食用部分约为克,含糖量在67克左右。一颗方糖大约4.5克,吃三十颗荔枝就相当于吃了15颗方糖!

换算成我们日常的食物来看会更加直观:一罐可乐的含糖量在35克,所以三十颗荔枝下肚就相当于喝进了两罐全糖可乐。一份巧克力蛋糕的重量在克左右,含糖量大约25克,三十颗荔枝的糖分相当于吃了2.7块巧克力蛋糕!

糖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但过多的糖分摄入不仅会让我们对糖产生上瘾依赖,更会带来肥胖、衰老等健康问题。吃荔枝容易“上火”也是因为糖分的原因。所以,荔枝虽然好吃,还真的不能一次吃太多,需要酌情减少食用量。

那么一次吃多少荔枝比较合适呢?《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水果食用量在克至克,取中位数克来算的话,大概在15颗荔枝左右。考虑到荔枝的高糖分,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再压降一下,一天不超过10到13颗荔枝比较合适。

(原标题:荔枝曾是皇家贡品的消夏佳果)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张慧

流程编辑: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