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带娃遛公园,看到公园的饮料贩卖机前围了一群孩子,小家伙们每人从贩卖机上买了一瓶饮料,然后迫不及待地咕嘟咕嘟喝起来。看这轻车熟路的操作,平时肯定经常买。
过了一会儿,一对父母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目测三岁左右,一看饮料贩卖机就不走了,哭闹着让父母给买,可见平时也没少喝。
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看到的浙大一院几位医生做的饮料含糖量实验。
为了检测市面上热销的饮料的含糖量,浙大一院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的几位专家做了现场升糖实验。参加实验的是4位血糖完全正常的年轻医生。
实验第一步是抽血检测他们没喝饮料前的血糖。
第二步是让4名志愿医生在3分钟内喝掉ml不同品牌的饮料。
第三步是,半个小时后,再次抽血检测4名志愿者医生的血糖。
4款饮料的前后血糖对比如下。
由此可见,大部分饮料喝完会导致升糖很快。接着,以每块重量约4.5g的太古方糖为参照,邀请营养科高级营养师赵卫玉医生详细计算了市面上热销的18款饮料大抵可以折合成的方糖量。
结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含糖量最高的是某柠檬茶饮料,一瓶饮料相当15块太古方糖,第二名是乳酸菌饮料,相当于12块太古方糖,第三名是可乐类,大约相当于11块方糖。
这个结果真的应该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平时偶尔喝喝饮料没关系,但是量变引起质变,每一次的微量摄入累积起来也是会产生巨大的伤害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旦养成喝饮料的习惯,那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特别是很多饮料的广告会给家长产生误导,比如乳酸菌饮料,夸大功能功效,动不动就“富含好几百亿的活性乳酸菌”、“给肠道洗澡”、“给肠道排毒”,让家长觉得这种饮料对孩子有益,也就不过多控制。但是实际上这种饮料除了含糖量高,也没有什么特别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人每日糖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我们每天从三餐的主食和谷物中就可以摄入将近50g的糖了,如果再喝饮料,那么肯定会严重超标。
而过量摄入糖分,对于孩子的成长危害很大。
1、增加龋齿的风险
小朋友的牙齿刚萌出,钙化程度低,表面不光滑且有微孔,这样的牙齿耐酸性比较差,而且小恒牙咬合面的沟、窝、点隙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过多的摄入糖分,又不认真刷牙,会成为致龋菌斑的主要能源,而且菌斑能利用其产生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从而容易产生龋齿。
所以平时最好尽量少给孩子吃甜食,减少糖分的摄入,如果吃了甜食,一定要认真刷牙。
经常看家长发两三岁孩子自己刷牙的视频,培养孩子自立的精神是对的,但是刷牙这件事,家长真的不能过早放手。7岁以前都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孩子自己根本刷不干净。
2、容易引发厌食
健康的饮食一般都比较清淡,经常摄入高糖饮食,会让孩子在味觉上产生依赖,甚至排斥清淡饮食。而且高糖食物导致血糖升高也会对孩子的食欲有抑制作用,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厌食。
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就会形成非常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并且恶性循环。
3、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有研究表明,当糖分摄入量达到总食量的16%—18%时,就容易导致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因为高糖摄入引发的厌食也会影响孩子对其他食物的摄入,进而容易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
英国的生理学家哈丁博士也通过实验证明,糖和蛋白质结合容易改变蛋白质原来的分子结构,变成一种凝聚物质,不仅营养价值下降,而且难以被人体吸收。
4、导致肥胖,诱发各种慢性病
人体内的糖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来分解。进入体内的糖,一部分被分解变成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另一部分也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糖原,作为储备能量。
但是糖原的合成是有上限的,超过合成上限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引发肥胖。我们都知道,肥胖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这些疾病。
而如果孩子本身就有胰岛方面的疾病,过量摄入糖就更危险了。春节期间,江苏南京的一高中女生就是因为宅家上网课,每天喝1-2升可乐,糖分摄入过多,险些丧命。
孩子健康无小事,家长真的不能再任由孩子无节制的喝饮料了。我们应该重视孩子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小时候的饮食习惯真的会奠定孩子一生饮食习惯的基础。孩子对食物没有辨别能力,那么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选择。
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杜绝饮料。含糖量高的饮料,不仅对孩子成长不利,对成人的健康也无益,如果家长自己都无节制的喝饮料,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呢?
如果实在想喝,和孩子一起动手做点美味的果蔬汁,既健康又可以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密切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