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坚决抵泛娱乐化现象#也许是情怀使然,《刘墉追案》一经播出,就牢牢地占据了我的观影榜的首位,在古韵悠扬的民乐声中观剧,一边看刘墉时而慷慨激昂地在庙堂之上雄辩,时而又婉转低回地在廊檐之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分析剧情,旧日的刘罗锅的那个经典的形象又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两两比较简直就无可避免。
也不竟是情怀使然吧,偶像剧甜宠一片,甜宠剧离奇狗血,架空剧一派胡言,职场剧简直就是心灵鸡汤的分角色朗诵,流量担当摇头摆尾耍酷瞪眼,岂止是辣眼睛那样简单。
到最后,《刘墉追案》就只能成为必选,也只能看她了。
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吧,我们从小看的就是革命正剧,后来,改革开放,伤痕剧是正剧,创业剧也是正剧,历史剧也是正剧,戏说历史剧开始盛行,虽是戏说,也大体脱不了历史的牵绊,即便是戏说,也有古本小说的底子,古人的野夫村言何尝不是当时当地的情景再现,总之一句话,还是地道。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受着这样的剧集的滋养,其他剧自然难入我的“法眼”,年轻的网友当然会觉得我老套老朽过时了,居然连那么甜宠的剧那么养眼的美颜都欣赏不来,心居然僵化成了那样,也令他们无法可想吧。
关于《刘墉追案》我也写了剧评,写时热切,因为满满的情怀和真爱,写后寂寞,几天了,阅读量才勉强过千,与其他剧评的阅读量简直天壤之别,难道,二十几年过去,人们口味居然发生了巨变,我不得而知。
也不知哪来的点击率、排行榜,我在流量剧的剧评文章中,看到的竟然都是那样亮瞎眼的数据,某某流量剧几十亿的点击量那都是寻常,而且分分秒秒都在刷新,排名永远都是第一,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第一,流量剧都是第一呀。
如果说,这样的数据还有待考量,也无从考量,那么,凡是流量剧的影评文章也不见得全是影评文章,这里得说明一下,有些明显就是吹嘘胡捧七凑八拼的文字堆积,华而不实,大而无当,言不及义,看了半天也不知他们想说明什么,但,捧还是看的出来的,尬捧呀,也不觉得脸红。
但即便是这样的“影评”文章,十几万的点击量也只是寻常呀,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像极了粉丝见面会。这些倒是真的,眼见为实。
但一到正剧的影评,即便是名人大V,那观者也是寥寥,不信,你看看《刘墉追案》的剧评文章,就知道了。
那是否真的说明《刘墉追案》剧集本身也观众寥寥呢,我看也未必,喜爱这种剧集的观众我想大都是中老年人吧,毕竟旧日的情怀还在,吃惯了昔日的鱼香肉丝,于今的麻辣烫怕是难以下咽吧,但他们也多半沿袭了旧日的看剧习惯,也在电视机上看剧吧,边看边聊,议论也多半消失在冒着饭香的空气中,随风而散了,也许她们还不喜欢在手机百度里一边看剧评一边写评论吧。
所以,手机百度里的冷落也只是手机上的冷落而已。真如所言,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但也许,岁月变幻,很多中老年人,也被甜腻的偶像剧所吸引,早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改变了口味,喜欢上了甜点了,也未可知。
流量剧超人的点击量是否就能说明这一点,真还不知道。但偶像剧甜宠剧之类她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这是确定无疑的。
伴着甜宠偶像长大的年轻人,也许早习惯了这种齁甜狗血磕糖磕CP的常见套路,看得如醉如痴如火如荼“如泣如诉”,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竟信以为真,某些灰姑娘真的就站在了霸道总裁有可能经过的冷风地里,翘首企盼着奇迹地降临,摩天大夏没如天际,靓丽的玻璃幕墙折射着她们哀怨低徊的背影,豪车呼啸着无情地从她们身边驶过,其实大都市的丛林法则,与甜宠与偶像风马牛不相及。
甜宠剧不过是迷惑人的方糖,但沉迷了还很难接受现实剧的清醒,真实的年代剧的不被某些年轻网友的喜欢,这倒是真的。
有些年轻网友居然对抗战剧一律斥之为抗日神剧,包括某些流量担当;某些年轻的粉丝居然对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意识模糊,也包括个别流量颜值,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流量对爱豆的过度沉迷,对某些三观不正确的流量剧地无节制地追逐,已悄然改变了很多粉丝的精神状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来广电总局坚决抵制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坚决抵制流量至上的“清朗”行动,可谓来的恰逢其时,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世界观势在必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忽然想起了杜甫的这句诗。风俗淳事关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清朗行动意义重大。
再回到《刘墉追案》本身,惩治贪官,肃清腐败,斩断利益黑手,秉公办事,光明正大,历朝历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刘墉追案》虽是戏说,但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让青年人多看一看《觉醒年代》《刘墉追案》《扫黑风暴》《山海情》这样的剧作,少看一些价值观存疑的流量剧,我想也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