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绝对不是恶搞,而是典籍
我们更习惯的句子是:“人之初,性本善”,忽然冒出来“人之初,性本恶”,当然容易引起众人的鄙夷不屑。可是,这句话恰恰就不是我个人杜撰出来的,而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个先贤的断语:他就是荀子。荀子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
在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荀子未见得就比孔子低人一等。他和孔子、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性本恶[美]托马斯品钦京东查看已下架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或许正是因为荀子说出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不太符合普世价值观,不太便于在硝烟散尽、混沌初定时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所以他没能够成为万世师表,而孔子则走上了神坛。事实上,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广度,或者从其弟子的成就来看,荀子等百家怎么就输于孔子了呢?
比如,荀子的弟子就有李斯、韩非子、贾谊等等。无论治国理政,抑或著书立说,既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能被民众周知。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你又知道多少呢?颜回等等或许只是一个精神偶像罢了,相当于昙花一现的网红。
孔子的成功不过得益于那部被捧到天上的《论语》以及董仲舒的宗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半部《论语》果然可以治天下?果然如此的话,于丹老师就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宇宙总统了,起码也可以去治理索马里吧?
《论语》的价值只在于其中近似于阳春白雪的格调以及后世旖旎绮丽的解释。它不似《荀子》、《韩非子》那般冷冰冰,直面丑恶,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是它可以治天下,是它可以教化民众。假若都按照“法家”那一套来行事,我们的历史恐怕就要完全改写,早一千年就已经进入工业革命了吧?
事实上,何止荀子,老子庄子也说,人性的一面是善,一面是恶。世界上每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同时有恶的一面。如何在人类发展生存的大环境里,把每个人每件事物恶的一面,转化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生存有利的一面,这考验着人性的大智慧,还是老子庄子说的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把孔子的一切封为金科玉律,或许就是过于迷信,没有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语出《三字经》,而《三字经》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编著。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句话完全是在宋明理学这种风潮之下的产物。假若一定要去引经据典地追根溯源,那就要参看《孟子·滕文公上》了。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从这句话中看,孟子的原意只是讲某某人假若性善的话,说话必然要提到尧舜,而不是说人性本善吧?
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一个人生存的大环境对个人影响非常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就是这么个意思。就好比在一个梁山水泊的巢穴里,每个人都觉得强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取人性命更是稀松平常。
换用更高大上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经历,以及他的家庭背景,对这个人的帮助非常大。
国门之外对人性的认识
当一个认识被确立,我们就会找到许多佐证来论证它的正确性。在现代教育思想之下,“人之初,性本善”大行其道,就会有人说:歪果仁的先进教育思想就是这个样子,只要鼓励,没有惩罚。果真如此吗?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白夜行》和《彷徨之刃》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暗黑世界。这个暗黑世界的主角,从小就种下了恶之花。
再比如乙一的小说《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孩子的冷酷无情与镇定自若,让你在盛夏都脊背发凉。
歪果仁对孩子的无底线包容,大约来自于欧美的教育思想。可是,华为事件中,我们就能够质疑:歪果仁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到了教育领域,为什么就不能质疑了呢?
更何况,我们能够看到的报道里,歪国仁对小孩的教育虽然包含了释放天性,但也有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会被强制“关禁闭”,或者一些校外机构干预,并非完全由着性子折腾啊。
我们的教育现状
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开始起步,慢慢达到最高潮,孩子们根本没有任何约束。慢慢地,“熊孩子”这个词语开始出现,并经历了几步嬗变。
初起,人们把“熊孩子”视作可爱、萌;再后来,人们慢慢默不作声;现在,“熊孩子”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害。只要说某某“熊孩子”,并不是说他做了什么让你有点无奈的可爱举动,而往往是能令你心头一紧的事情。
“熊孩子”这个称呼的嬗变,其实就是教师被迫放下教鞭,伤害蔓延到成人生活里的过程。这个时候,众人慢慢开始挠头、抓狂、无所适从,然后就是“茫然四顾心茫然”了。
其实,熊孩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熊孩子的教育现状和熊孩子的家长关联性非常大。
当今的熊孩子的家长大多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不似上一代家长,大多数都是“睁眼瞎”——大字不识一箩筐。现在的家长都自以为自己才华横溢而被埋没,认为当年自己的教育若能再放任一点,一定可以成为马云、马化腾、任正非一样的存在。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根本容不得他人置喙。
他们要求的仅仅是“爱护我的孩子,就像爱护你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这种想法完全违背人性,他们并不自知。当别人指出自己孩子的缺点的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
很多家长认为当年的自己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说说你做过的最残忍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但现在的一些孩子却可以让同龄人“永远消失”(这些例子不能多举,你自己去搜索);也可以极其恶劣地霸凌他人;还可以若无其事地把邻桌的手机丢到火锅汤里煮一煮。当别人指责时,孩子的父母义愤填膺:“他还是个孩子!”
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干出许多不至于惊天动地,但也让人咬牙切齿的事情来。恶作剧式的伤害更让人揪心不已!这到底是福是祸?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类似于陶行知在学生犯错之后递上四颗方糖、五颗方糖、六颗方糖的故事不胜枚举,惩罚却似乎慢慢消失了。这种糖衣炮弹当然比纯粹炮弹更加让人甜蜜,但时代发展了,假若孩子们取下了糖衣,将炮弹打了回来,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教师的惩戒权已经还给你了,你还敢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