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教育才是教育之树长盛不衰的内驱力

第三个我想提的就是陶行知。坦白讲,我以前还真的没有听说过他用四块方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从徐校长的讲座中听到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先谈一谈方法问题,如果今天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类似那样的例子,也照样子依次拿出四块方糖来教育学生,恐怕绝难达到陶行知当初震撼的教育效果。

这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任何教育方法都不足过誉,因为那是别人很难真正学到手的东西。反倒是陶行知在这件小事中闪耀中出来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让我这位从事教育的后生晚辈汗颜不少。

我们所欠缺的不是什么教育方法,而是教育思想、教育精神以及人格魅力这些非常宝贵的教育内驱力。从四块方糖的故事中,我看出了自己与教育家的差距,这种差距足以令我用一生来弥补。站在三台讲台上,我和陶行知一样热爱教育,但是同他的教育实践比较起来,我自己的教育实践简直就是垃圾。

此外,从徐建长的演讲中,我听到了他关于如何提高学校美誉度的论述,从中足见其教育智慧。我想就此展开一下,顺便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正如他所说的,努力提高中等生及中下生对学校及老师教育教学的认可,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终极捷径,因为这一部分学生在任何学校里面都是属于大多数的,他们的口碑直接影响着一方社会对学校的认同。

由于社会及家长的需要,培养一部分优生升名校这当然很多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在学校学习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毕业之后对老师或者学校并没有多大的感激之情,这一现实让徐校长清醒地认识到,成就一名优秀的学生当然离不开老师,但是学生自己的内因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更大。

优生之所以能成为优生,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学习目的,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的。因此,老师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他们完全可以做到:我不喜欢一个老师,但是我并不排斥他所传授的知识。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对绝大多数中等生及中下生而言的,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因此需要老师的人格魅力及性格特征作为外因来吸引他们,使他们逐步对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来一些兴趣。一所学校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这部分学生身上,而不应该在少数的优秀学生身上。

像徐校长提到的,有一年他们学校出了一位浙江省的高考状元,不少教师提出应该重奖并且庆祝一下。而徐校长却表现得相当冷静,他对那些老师说:“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随便挑选我们学校高三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你们能保证明天再教出一个浙江省的高考状元来吗?如果你们敢保证,我们就去庆祝。”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类似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像今年刚刚从我校毕业的原初三(7)班的黄敏同学,今年中考考出了全级第四名的好成绩。她可是三年一直呆在普通班的一名学生啊。如果有老师认为那是他自己的教育功劳,那简直就是贪天之功啊。

虽然黄敏同学的例子比较极端,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凡是那些优秀的学生,首先是因此他们优秀,并不是因为我们老师优秀。

正如徐校长也提到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些优秀学生们成就了我们的老师,而不是相反。纵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还有不少老师搞不清楚这种利害关系,还以能教好重点班而沾沾自喜。我们确实应该向徐校长借鉴一下教育智慧,努力厘清在教育教学的成果中,有哪些是学生的功劳,哪些才是自己的努力,而不能贪天之功。

当然,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事关我们所有的教职员工,但是领导的决策事关更大,因为我们普通教师毕竟只是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者而已。要想提高学校的美誉度,相关的领导还真得多向徐校长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