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坛随笔丨这节课里的可盐可甜

这节课里的“可盐可甜”

□王景红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算是好课?大家的理解不尽相同。我认为,好的数学课应该有味道,经得起学生的“品”;有劲道,经得起学生的“嚼”;有内涵,经得起学生的“悟”。而后收获豁然开朗的喜悦,回味无穷的震撼……今天的这节数学课里,还有“可盐可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10,讲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上课伊始,学生阅读题目后,南雨欣发言:“老师,今天的学习重点实际上是求商的近似值,关于近似值的求法,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不过那时是用四舍五入法,今天的解决实际问题,要么选择‘进一法’,要么选择‘去尾法’。”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学习视角聚焦在这两种方法的选择上,比如:练习九的第七题“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学生列式进行计算:4÷0.32=12.5,结合实际情况,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所以本题选择的是“去尾法”;第八题“果农们要将kg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kg,需要多少个纸箱?”结合实际情况,再列式进行计算:÷15=45.33,确定本题应该用“进一法”来解决,所以需要46个纸箱才能把这些葡萄全部运走。

对于这两道题目,学生的解决过程及方法的选择是顺利的,这两道题目都具有显性特征,仅通过阅读,学生也能确定该选择哪种方法进行解答。接下来,我让他们继续完成第十一题“一种瓶子装橙子粉有g,每冲一杯需要16g橙子粉和9g方糖。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学生阅读后进行计算得到:÷16=28.(杯),这该怎么选择呢?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去尾法”,选择了可以冲出28杯,这样的话方糖一共需要:28x9=(克)。但是李泽旭提出了质疑:“我们用‘进一法’也可以,不过冲出来的橙子汁口味会有点淡,但是仍然可以饮用!”诶,这个回答确实是个大大的惊喜!班内讨论声一片……

“同学们,现在一起来回想刚才南雨欣的回答,你有什么想表达的?”我适时引导,全班陷入了深思。付艺涵第一个举手:“王老师,数学的学习是严谨的,但是南雨欣的回答不够严谨。她说今天的解决问题要么选择‘进一法’,要么选择‘去尾法’,可是第十一题就把这句话给推翻了。”“对呀!”其他同学小声附和……

“是的,孩子们,数学是严谨的,但它也是客观的!”我及时地引导:“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这道题让王老师想到当下一个非常有正能量的网络词语‘可盐可甜’。指的是一个人既可以很帅酷霸气,也可以很可爱软萌,面对生活,能自如地在这些风格之间无缝切换。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也是阳光向上的精神!生活不止一种味道,我们需要成长为一个既能吃得了生活的苦,也能享受得了生活的甜的阳光少年。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顺境,当然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逆境。我们的能力要具有可弹性,一个学校的校训是这样的‘穿上西装是绅士,穿上军装是勇士’;抗挫能力也是这样,小打小闹可享,大风大浪可抗。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单一的认定要么选择‘进一法’,要么选择‘去尾法’,而是要转变思维,选择‘可盐可甜’姿态去应对,这可是人生智慧!”

这时的教室,出奇的安静。有个小手缓缓地举了起来:“王老师,上次我的数学检测结果退步了,当时我很伤心,现在我懂了,这只是个小挫折,只要不气馁,下次一定可以进步,我要做个‘可盐可甜’的阳光少年。”

掌声慢慢地响了起来,这时我看到,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闪烁着一缕别样的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