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很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40多岁才做了一个县官,诗人想到自己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儿时的苦读历历在目,母亲油灯下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游子吟》。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游子吟
(方糖文学社五年级花静娴)
北风呼呼,寒风刺骨,白雪皑皑。从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透出了昏暗的光,同时,也传出了读书声。屋子里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和她正在读书的儿子。
这位读书的男子是孟郊。而那位年迈的母亲就是孟郊的母亲。她正一针一针地缝补着明日就要去赶考的儿子的衣服。母亲缝了一遍又一遍,嘴里还喃喃道:“唉!不知道这次又要去多久。现在的天比往年的更冷了,里面还得加层棉。”
这时,母亲把打着补丁、缝了一遍又一遍的衣服交到了儿子的手里,还说道:“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呢。”孟郊说:“娘啊,我得再读几遍。”孟母说:“你那些干粮都带了吗?赶紧去收拾收拾路上要用的吧。”孟郊说:“我路上不需要那么多干粮,留一些给您吧。”孟母道:“儿啊,娘不需要。”
夜更深了,孟郊辗转难眠。他眼前浮现的是母亲那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心想:小草不能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难以报答母亲这么多年的养育和支持的恩情。想着想着,孟郊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孟郊的情感奔涌而出,他默默地念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时,外面依旧寒风刺骨,而屋内却温暖如春。
点评:原诗中,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真切感人的慈母形象。小作者在改写时,恰当地增加了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由孟郊的心理描写引出古诗,适时而自然,文诗融为一体了,是一篇成功的改写。
游子吟
(方糖文学社五年级陈浩然)
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现在已经是深夜了,可是屋里还点着一盏油灯,一位年轻人在灯下读书,他就是孟郊。
“儿啊,喝杯茶再读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出现在孟郊旁边。
“娘,我不渴,您喝吧,您身体不好。”
“儿啊,你马上就要去赶考了,还是喝了吧。”孟郊不好推辞,只好把茶喝了。
唱完了茶,他又开始读书。这时,年迈的母亲坐在孟郊旁边拿起缝衣针开始一针一线地缝,每一针都很认真,缝完了一件衣服,又开始缝另一件衣服。旁边的孟郊看见了连忙说:“娘,您别缝了,这几件衣服我还能穿,不用缝的。”可是老人却说:“不用的。儿啊,你马上就走了,再多看会儿书吧。”“娘,您不用担心我,您身体本就不好,还是快去睡吧,衣服我自己缝就可以了。”老人却笑了笑,依旧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她这一针一线缝进孩子衣服里的是担忧和牵挂啊!
孟郊只好给老人拿来两个大饼。老人见了,说:“儿啊,这不是你的干粮吗?怎么拿出来了?我不饿,这个你路上吃。”孟郊只好含着泪把大饼收了起来。
屋外是寒冷的,可屋内却是暖暖的,孟郊感慨万分,写下了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小草沐浴着阳光养大,可是却不能报答它的养育之恩,孩子也像小草一样,永远也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点评:小作者能发挥合理想象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描写再现了孟郊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衣的情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巧妙地引出古诗,诗与文结合.表达了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