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城一味,来龙岩武平开启非遗美食之旅西

一城一味,来武平开启非遗美食之旅!

文旅武平今天

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

留存了家乡的文化与记忆,

对家乡的记忆,总是先从舌尖开始,

然后蔓延到全身的每个细胞。

跟随小编一同回到武平

迈入非遗美食行列,

开启武平非遗美食之旅

“吃货们“快跟上~

武所十八子

中山武所的“十八子糕”相传源于明洪武年间,朝廷派出十八位将军率领军队来武平千户所平定草寇,从此驻扎下来。逢年过节时,十八将军都会带上自己家乡的糕点坐在一起品尝,寄托思念家乡之情,形成了“武所十八子”。

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和融合,形成了月饼、雪片糕、米方糖、金桔子、油菓、糖心糕、喜饼、寿饼、大豆糖菓、花生方糖、糯米糖、芝麻糖、桔饼、冬瓜糖、柚皮糖、姜片糖、福禄寿糕、香甜糕等十八个品种,简称为“十八子糕”。

“武所十八子”有18个品种,都是素食糕点,它们也暗合了佛教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因此,“武所十八子”也是充满禅意的美味糕点。

高埔茶

有没有一种茶曾看过明清小说、历经革命战火?当然……是有,它就是高埔茶。高埔茶始于清朝初期,以其特有的品质闻名于闽粤赣地区,清朝初期被列为朝廷贡品。

“高埔茶”基地位于武平民主相公寨(m)山脚之高埔自然村,海拔—m,是生产无公害绿色生态茶叶的天然场所和优势地区。

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是保护、传承、发展“高埔茶”的关键。“高埔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共分七道工艺:采青、晾青、杀青、搓茶成形、出水、升白和去黄挑粗去末。正是这传统技艺,才使高埔名茶久盛不衰,特别是上品白茶,其色清如白,清香四溢,入口柔和,雀舌回甘,韵味无穷,色香味形俱佳。

原茶的清香与山泉水的微熏交杂,弥漫鼻尖的是历经多年传承的非遗味道。

红菌豆腐渣

红菌豆腐渣是闽西局部客家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菜肴。采用磨制豆腐剩下的豆渣,发酵后长出有益的红色菌毛,经过客家百姓不断地创新,形成了一道具有鲜明个性的菜肴。

无论煮肉、煮豆腐及一秀菜蔬,放一点红菌豆腐渣,即鲜美异常,且价格又极低廉,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据说,许多过南洋的人在回家探亲之际,常预先写信,嘱亲属买好红菌豆腐渣,烤熟晒干,用瓶装好,以便带往南洋,赠送亲友做菜品尝。

红菌豆腐渣到底是从何朝哪代沿袭下来的呢?没有一个人敢断然说出个子丑寅卯。它的历史有多久,无从考证,仅知在味精问世之前,它是经常当做味精来使用的,像甘草和诸药一样,它能和诸菜。

黄粄

“黄粄祭灶,新年来到。”在武平许多人儿时的记忆中,只要到了腊月,就有了嫩滑爽口的黄粄吃,那种滋味至今还萦绕在唇齿间。

黄粄的制作原料为梗米粉。将“鱼骨树”的枝杈、叶子烧成灰,用开水淋灰,纱布滤去灰烬,再将灰水与梗米粉掺和后,做成大小不等的粄团,放入饭甑蒸熟后,倒入石臼,用“T”字木锤反复捶打后取出,做成各人喜爱的形状,再根据不同的口味,淋上酱汁。

每年一到冬闲时节,从小雪到雨水,村里人便开始制作黄粄,并在小年前达到高潮。“腊月廿三,人们要祭灶,就要用又嫩又滑的黄粄粘住灶王爷的嘴。”人们以此盼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簸箕粄

簸箕粄,算得上是武平的美食代表。有游记记载:“与闽赣两省接壤的闽西武平县,县城很小,才3万多人。在宁静古老的小街上发现这个城里,卖簸箕粄的小吃店竟有多家。如按人口计算,每多武平城关人就拥有一家卖簸箕粄的小吃店。”

一盘簸箕粄,一碗猪肉汤,就是武平人的早餐。

外地人吃了,感受风土民情,美味佳肴;本地人吃了,回忆滋味,余味不尽。那丝丝萦绕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滋味。它凝聚了世世代代客家人的智慧,诠释了闽西客家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饮食的瑰宝。

图片:修永清、钟炎生、网络

编辑:兰萍

审核:黄梅平

监制:钟红晖

作者/来源:龙岩微讯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