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开始,经历增速放缓、负增长,质疑与调改一直伴随百货业。年,多年价值重构成果逐步释放。《联商网》对国内重点城市重点百货进行监测,以期准确呈现行业趋势。
关停与新开数量双降
百货门店关停与新开数量逐年下降。
连续6年关店潮,劣质门店数量已大幅减少,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年停业或转型的百货店有46家间,较年少了至少5家,去年新开店铺有55家。
考虑到大批存量百货店实质改造为租赁比超过联营/自营比的购物中心,但又并未翻牌或宣布转型购物中心,实际净增百货店数量仍可能是负数。
关停百货店有三个走向,一部分转型为百货购物中心或城市奥莱,上海一百商业中心、宁波银泰百货东门店属于前者,上海五角场东方商厦、北京北辰北五环店属于后者。另一部分转租,南京同曦瑞都、成都仁和春天棕北店转租给家具卖场。在办公需求较高的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北馆转为了办公物业。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百货,北京长楹天街百盛、成都锦华万达广场万达百货则在“去主力百货”的过程中永远消失了。
去年开业的55家百货店中,有42家位于母公司自建购物中心内。由此可见,商业地产及购物中心的发展是百货增量的主因。
事实上,去年停业和被收购的购物中心也有几十家。只是购物中心通常是自持重资产项目,大量购物中心虽然经营不善出租率极低通常也会熬着坐等被收购,租赁经营且人力成本较高的百货店只有停业止损,虽然很多关门歇业的百货店业绩坪效高于绝大多数供应过剩的购物中心。
渠道下沉趋势明显
在商业去中心化背景下,经济发达区域/城市成了百货店的重灾区,与此同时,剩者为王,核心商圈的优质百货店经过多年耕耘和升级调整,仍然会活得很滋润。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尤其是北方区域,百货店生机勃勃。
过去一年,华东关停15家,西南11家、华北7家,东北2家,华中3家,西北2家。从城市分布来看,成都有8家店停业,北京7家、上海5家、重庆3家、苏州2家紧随其后。
百货新店主要集中在北方和四五线城市,江苏去年新增8家百货门店,成百货店热门大省。广东次之,永旺GMS一枝独秀贡献比最大;山东5家、河北4家分列第三第四,安徽天津四川均新开3家,并列第五。
就城市类型来看,四大一线城市仅开百货店3家,占比5%;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新开24家百货,占比44%;三线以下城市成为主力军,占比51%。
全渠道多元业务价值重塑
过去的一年,各百货公司大力发展多元业务,变身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去百货化”趋势明显。在此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这几年百货关店潮牵连甚广,遍及全国所有外资、国资及民企连锁百货。从百货所属集团来看,去年停业最多的是百盛5家,香港新世界3家,台湾远东和友好集团各2家。
日本永旺和深圳天虹凭借旗下超市的黏性加速展店,成为去年开店最多的两大百货集团,分别新增8家和5家。专攻四五线城市大众市场的信誉楼凭借独特的自营模式新增4家,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五年的持续关停,万达、世茂、宝龙等商业地产结束了自营百货的发展,远东等多个连锁百货集团已多年没有开设新店,北辰、尚泰中国、NOVO等多个连锁百货系统更是彻底退出市场。
百联、百盛、金鹰、新世界百货、天虹各大百货集团加大了购物中心、奥特莱斯、新兴自营业态的投入。王府井、银泰等多家百货企业更是通过“更名”的方式“去百货化”,变身为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
内容为王自营品牌体系化
这几年,在“回归商业本质”的主导下,百货业重新聚焦于商业与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是,各大百货集团新兴自营业态日臻成熟,去年全面实现体系化、多业态覆盖。
金鹰先强化与联营品牌的战略合作,甚至做了很多跨界合作的产品。比如联合办公领域的方糖小镇、Ye齿科诊所、室内高尔夫练习场及模拟器等等。同时,推出经营自营G·Life系列品牌,涉及超市、书店、宠物、健康、美容、儿童、家居、数码、艺术、餐饮、教育、护理及影院12大生活业态。其中书店品牌G·TAKAYA发展最为迅速,教育培训、健康家园两大板块也是金鹰比较看重的领域。
天虹在年就完成了自营品牌Rain系列的系统搭建,形成女杂、时尚服饰、家居、儿童四大板块的集合店品牌。去年,天虹推出定位“都会生活超市”的全新超市品牌sp
ce,以及无人便利店“WellGo”。继新世界百货超市、LOL生活方式概念店、N+烘焙、小餐饮彼得家鲜选、儿童手工体验路易烘焙、主题街区新界8拾8之后,新世界百货自有品牌阵营再扩容,推出服装集合店“新说”、N+便利店、N+baby母婴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自营品牌也在尝试体系外发展,进驻其他百货集团,与不同新兴自营品牌甚至国际品牌同场竞技。
《联商网》高级顾问孙裕隆认为:百货在痛苦的轮转周期里将探索出更加适合的经营模式,也将形成新的百货商业伦理与价值追求。如果依托于外在模式与工具的驱动只会加速衰退,由内在价值导向驱动的转型才能实现蜕变。
(来源:李燕君郭歆晔制图/郑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