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由苏联援建的秦城监狱,于这一年正式投入使用。
秦城的设施和条件,比功德林监狱那边好了不止一个档次,一个是火车站附近的5元旅店,一个是带星的酒店,不可同日而语。
秦城里面拢共有四个监区,本文,我就聊聊其中的监区,看看在这个监区的待遇如何?
正文
秦城监狱,主要是由四栋三层的青砖小楼组成,分为四个监区,分别是、、和。
王文正法官,曾参与审判过那四个小集团,当年,作为预审员的他,为了方便工作,就住进了秦城。
秦城方面给他腾出一间牢房,让他住了进去。
这是王文正首次接触到秦城,原本他以为牢房的条件不会好到哪里去,去之前也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哪知道去了以后,牢房里面的设施和条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远远超过当时普通人家的居室”。
每一间牢房约有14平方米左右,还有独立卫生间,是那种脚踏式冲水的抽水马桶。
王文正当时还不知道,他所住的那间牢房,还只是条件一般的监区里的一间普通牢房。
秦城监狱里面的四栋青砖小楼,每一栋里面的结构都不尽相同。
在王文正看来,监区牢房的条件和设施,已经超乎他的想象了,而他所没接触到的监区,其条件和设施,更是上了不止一层楼。
监区里的人,起初都是从功德林“特监”转过来的,年7月,功德林设立了一个“特监区”,专门关押高级干部,当时这个特监区刚设立的时候,只关押了八个人。秦城投入使用后,这八个人也随之被转到了秦城的监区。
再加上从别处转过来的人,这监区当时关押着的人数,总计是15个人。
这监区的15个人,彼此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放风的时候也是实行单独放风制,不允许相互之间碰面。
就连看管的哨兵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只知道每个人进来的编号。
何殿奎,是监区的管理员,只有他知道这15个人姓谁名谁,进来之前的身份(本文来自百家号“贱议你读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抄袭搬运)。
在监区,每一间牢房的面积是20多平方米,里面铺设着地毯,还有沙发床和洗衣机,卫生间里是坐式的冲水马桶,类似于我们现在普通家庭里使用的那种马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卫生间能装坐式冲水马桶的家庭,非富即贵,不是一般家庭。
监区的伙食标准,是按照部长级的待遇实行,一日三餐,如果犯人提出需求,也额外再给其供应一餐。
监区的伙食采购是单独成体,每天早上,采购员都会去到位于东华门的“高干采购点”购买食材。
早餐有牛奶,午餐和晚餐是固定的两菜一汤,每顿饭后供应一个苹果,这苹果是采购员每天大清早从冷库那边拉过来的,放在稻糠里保鲜,吃的时候,还能隐约看到苹果上的新鲜劲。
每个月发一盒固定饮料,每一盒里面拢共有12块,不过都是柠檬口味的果味茶;为了保证口感,同时配发了两种不同口味的方糖,有纯白色的原味方糖和咖啡口味的方糖。
这种待遇,即使是在60年代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断过,每天如此。
普通监区的犯人们,要自备饭盒,工作人员送饭的时候,不会打开牢门,只是从专门的送饭窗口送进去。
在监区则不同,每次送饭都是由何殿奎亲自送,监狱供给饭盒,每个人一个四层的饭盒,分别盛有米饭、两个菜以及一个汤,每个饭盒的颜色都不一样,以便于区分是谁用过的,避免弄混淆。
到了饭点,就打开牢门,由何殿奎亲自送进去,等他们吃完了,再收集饭盒去洗刷。
倘若是冬天这种寒冷季节,为了保证人犯能吃到热乎的饭食,何殿奎送饭的时候就会用棉被或者棉罩包裹起来保温。
说出来可能会有读者不相信,我一开始也是不信的,之前也写过,在这里再次简单的介绍一下。
给监区做饭的厨师,是专门从北京饭店调过来的刘家雄,是一名乙级厨师。
这乙级厨师是什么水平,我还专门查询过,不过现在的厨师等级划分,并没有什么甲乙丙丁这种划分,而是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
所以,我不知道在六十年代,厨师的划分依据,也不知道这个乙级厨师是什么级别,不过能在北京饭店工作,而且还能被调到秦城监区,其厨艺和级别想必不会太差。
监区的伙食有时候会供应鱼翅和海参,这刘家雄厨师就擅长发鱼翅和海参。也就是在秦城工作的时候,何殿奎第一次见识了鱼翅长啥样,一开始,他还以为那是粉丝,还奇怪这粉丝怎么长相有些奇特。
刘家雄就打趣他啥也不懂,说这是鱼翅,何殿奎也不知道鱼翅是个啥,刘家雄就解释,就是鲨鱼的鳍。
说实话,看到这个资料记录的时候,我也是有些疑虑,这监区,还真给犯人吃鱼翅和海参?
后来看了不少关于秦城的资料介绍,有一些记录和何殿奎的记录相符合,这才逐渐打消的疑虑。
或许是我的生活级别不够,难以让思维飞出阶层的束缚。
本文来自百家号“贱议你读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抄袭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