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胜文
老实说,半糖这个词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它的准确含义,还是在编辑那期《新词,你了解多少》的版面时,才查阅了相关资料。
前天,在茶楼又听到了S·H·E的《半糖主义》:“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一起去的文友朱女士感慨万千:呀呀,歌词写得太好了,就像这杯咖啡,没糖太苦,方糖加多了甜得腻人,对身体也不好。
朱女士和先生结婚12年了,从没分开过,彼此熟悉得闭上眼睛可以数清对方身体上的汗毛,真的像常言说的那样,摸着爱人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涟漪也不起了。而俩人的性格一个好动,一个好静,给时尚杂志写专栏文章的朱女士感情细腻、前卫,喜欢逛街、淘宝、蹦迪、泡吧;而先生却喜欢在家中安静地写书法、画国画。朱女士一直期望改造对方,十几年过去了,非但没有改造成功,双方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了感情危机。
去年底,朱女士参加某时尚杂志在巴黎举办的写作笔会,事实上就是度假,同时让作者们感受一下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摩登气息。一向很“没心没肺”的朱女士却在第三天突然想念起了家里的“老夫子”,冷餐会上的法式佳肴和精美西点再也刺激不了她的味蕾,回到宾馆,立即煲起了“电话粥”,电话那端也响起了久违的“腻歪劲儿”。
回来后不久,朱女士就将房子重新布置了一番,在自己的书房里安置了一张沙发床,平时写作累了就不再去先生的房间,只是在双方都有激情时再自然住在一起。而每一次的相拥,他们都努力精心设计,给对方一些惊喜。
朱女士将她的感受写在“博客”上:“不光是爱情,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国有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与半糖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点亲密,有彼此的关心,但又不会太近,不会妨碍他人的私密空间;比如我们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应该努力争取,顽强拼搏,但又不急功近利,不奢求强求;比如我们对情感的向往,应该懂得珍惜,好好把握,但不束缚他人,给对方足够的自由快乐;比如我们对婚姻的态度,应该常常在一起,但又懂得亲密有间的道理。甚至我们的穿衣打扮,一日三餐,都该学会‘半糖’——不过分、不过度、刚刚好,这样才会最好地摒弃生命里的‘苦’,品尝到生活中的‘甘’……”
朱女士的文字代表了城市里一大批小资或正在奔往小资路上的白领丽人的想法,她们绝对排斥贫穷,太苦的日子会使人沮丧失望;但有房有车的生活一旦拥有,过甜的日子就容易让人不识甜为何物,不懂珍惜。特别是在夫妻感情归于平淡的时候,反而怀念起艰苦日子里的如胶似漆。于是纷纷感慨: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半勺糖,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命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
但人生没有公式,爱情没有模式,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朱女士对我说:“虽然说相见不如怀念吧,但说说容易,难的是把握‘半糖’的浓度,千万不可将‘半糖’变成无糖。而多少才算‘半糖’,也只有自己去慢慢体会,别人无法教给你。”
S·H·E的歌声仍在耳边响起:“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爱情来之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